【我爱我师】专访“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环境学院张远航团队

admin 17 0

优惠价:¥

原价:¥

在这个教师节即将到来的时候,网站特别设置了《我爱我师》专栏,其中收录了众多教师扎根课堂、实现北大理想的经历,让大家一同体会他们不忘宗旨、意志坚定,以德为本、以身作则,恪尽职守、教书育人,探求真理、勤奋钻研的精神风貌。

二零一七年岁末,响应国家领导层对黄大年同志崇高行为的高度评价,依照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指引,经过机构院校自愿提交、省级教育主管单位筛选上报以及权威人士的评估,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得以产生。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张远航团队,凭借长期在环境科学方面的不懈努力,以及几代人治理空气污染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该校唯一入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先进教师集体。

张远航在1978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首批环境分析化学专业的学生,他跟随学科开创者唐孝炎院士进行学术深造。1990年,张远航毕业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北大担任环境科学中心主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以及教授职务,持续研究大气污染的基础理论和治理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曾担任国家“863”重大项目和科技部“蓝天科技工程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负责制定“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超过百篇,被环境保护部表彰为“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15年,张远航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

张远航的团队经过多年努力,发展出融合了环境监测、科学分析、政策辅助以及地方应用的一体化研究方法,在理论层面获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在空间监测和大型项目观测技术上实现了显著进展,建立了具有独特优势的区域性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方案,团队还选定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作为长期实验基地,通过科技创新持续助力该地区空气质量提升,其研究成果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参考。

博学笃行,家风传承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始终注重基础研究致力于应对社会难题。基础研究并非仅关乎实际应用,学院期望它能启发中国在污染治理上实现更多观念革新。院长、团队成员朱彤向媒体人员阐述了这个观点。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始终位于“蓝天保卫战”的前沿阵地,几十年如一日地投入大气污染治理的学术探索、技术攻关、人才培育以及社会贡献,逐步形成了契合中国实际的大气治理方案。近些年,伴随一篇篇研究论文在国际顶尖杂志刊登,一个个学术瓶颈被逐一突破,张远航团队在社会服务方面也收获了显著成效。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里,学生是科研活动的核心力量,深度介入了大气治理领域的创新研究。他们不仅在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索,也执行了许多实地监测任务。陆克定,张远航团队的一位青年研究员表示,每次外出执行任务时,指导老师们都无微不至地关注着团队成员的研究进展和身心发展。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王奇谈到,这个团队对于许多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成员具有强大号召力,在团队里开展研究,体验如同置身一个和睦的集体,让人倍感温馨。

北京大学张远航团队_教师团队_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团队成员在2017年“生物气溶胶与人类健康、国家生物安全及大气污染”香山会议上合影留念,会议由团队成员负责组织,活动场面十分热烈,大家积极参与其中,合影记录了这一重要时刻。

访谈期间,“赓续”与“家族”是受访者反复强调的概念。张远航集体在逐步构建中,始终把教师风范放在核心位置。唐孝炎院士作为团队创始人,以身作则,倡导了融合品德、事业与学术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即便年逾八旬,仍为大学一年级学生授课,致力于延续我国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持续推行集体研讨教学设计、新教师实践授课、定期收集学生意见等教学方式,同时引入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模式,不仅传授传统学问,更着重培养对环境的珍视意识。张远航长期负责大气环境化学课程教学,主张通过国际学术动态促进中国环境问题的研究人才培养;朱彤教授成功建立了多个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显著开阔了学生的国际眼界;胡敏教授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关心学生日常生活难题,同时积极参与中小学生的环境素养教育;要茂盛副教授运用其新研发的病原体检测设备,成功帮助内蒙古肺炎患者,连续工作四十多个小时快速检测出致病体。教师团队帮助学生把社会需要结合到个人志向里,教学方式获得师生一致称赞。

团队针对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以及复合型杰出人才的培育方向,独具匠心地确立了以扎实根基、多元领域、强化技能、彰显个性为要旨的学生教育宗旨。通过主动实践和深入探究,研发了从基础课程到专业学习的逐级深入知识架构的“双重十二”教育模式,在本科教育实践中得到验证,位列全校教学革新之首,荣获2017年北京大学教学成就最高荣誉。这一模式作为大学环境科学学科的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教育活动中,该集体凭借其科研实力强的特点,把最新的学术发现加进课堂教学和实习环节,指导学生渐渐迈向国际学术领域。张远航教授是团队的核心成员,他担任着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副主任,同时也是国务院环境学科评议组的成员,他负责完成了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了我国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并且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在张远航教授的领导下,遵循着“全面考察-深入分析-科学指导-地方应用”的流程,通过培养和实际工作锻炼,打造了一支结构均衡、科研配合默契的团队,其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员、“长江学者”两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四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两位,曾获得科技部重点领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与全球大气化学过程与环境效应”创新群体的表彰,已成为国际大气环境化学领域的研究中心与人才培育摇篮。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子自大学本科起,便持续投身于学术探讨和实地考察的科研活动里。胡敏教授表示,北大学子具备相应素养,她补充说,目前团队中许多能够独立负责科研任务、主持项目的成员,都是在本科阶段就加入了课题组。

自2012年以来,本院超过九成的本科学生决定继续学习,许多人在国外完成学业后,因为团队的影响而决定回到国内工作。这个传承是不断更新的,我们这一代是北大老生,但我们的学生大多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们带回了诸多新视角和研究方法,讨论问题的风格也与众不同,例如从德国归来的,特别强调精细考量,而美国回来的,则擅长构思创新方案。胡敏面带微笑提及团队中的海外成员,这个集体包容性强,致力于拓展全球视野,宛如一个和睦的集体,充满积极态度,乐于与人交往。他们并非与外界隔绝,自成一统,而是积极融入多元环境。多元文化背景是这支队伍不断进步、持续迈向国际舞台的核心驱动力。

我们盼望能够延续下来的,是那种既是导师又是朋友的师生情谊,并且还要保持对科学始终如一的深刻理解和持续创新的能力。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肩负起推动未来社会进步的使命。朱彤院长对团队后续发展寄予厚望,她表示,希望未来的团队能够继承对科学探索更深层知识的渴望,这既是科研人员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团队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栉风沐雨,学而为新

胡敏认为北大总是充满革新气息,环境学科的发展也该这样。她经常反问自己和学生们,工作取得了哪些新突破,研究提出了哪些新见解。即便在不同地点进行相同类型的监测,每次都要融入新的技术思路。她主张勇于尝试他人未曾涉足的领域,敢于攻克艰巨的难题。1997年,唐孝炎院士及其研究团队首次向世界阐释了“大气复合污染”这一科学理念,随后在多个学术方向上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包括深入探究大气氧化特性,揭示新粒子快速增殖现象,关注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完善全球环境公约的执行体系等,这些成果均标志着国际大气环境研究领域的新里程碑。过去五年间,共负责完成国内外重要科研课题超过一百一十项,项目总投入高达三亿元以上,同时与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合作建立了教育部“区域污染治理”国际联合研究机构。相关研究论文已见于《科学》( Science )、《自然地球科学》( Nature GeoScience )、《美国科学院院报》( PNAS )、《化学评论》( Chemical Review )等国际顶尖期刊,累计发表数百篇优质成果,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两项,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_教师团队_北京大学张远航团队

张远航团队参观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飞艇观测实验基地

大气化学原理非常繁复,常常要同步监测数百个指标。学术研究的累累硕果,与大规模协作模式的顺利开展紧密相连。该团队的工作范围广泛,既有偏远山区的考察,也有华北、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等重污染区域的监测。他们甚至在海拔6500米的珠峰观测点,以及动荡不定的东海海面上,都能看到他们辛勤工作的身影,足迹遍布国内国外许多地方。每次外出执行任务,参与人数差异很大,多的可达一百名以上,少的也有二十几名。胡敏面带微笑表示,目标是打造一支反应迅速、战斗力强、能打胜仗的团队。经过持续的培养,这支队伍逐渐成熟,成员之间建立了顺畅的交流和配合模式,无论是制定观测计划,还是安排设备位置、分配场地资源,所有事务都能井然有序地推进。

燕园理科1号楼六层楼顶平台,数十种不同功能的监测装置全天候工作,持续监测北京市的空气洁净度,这就是张远航团队在校园持续操作的“城市空气状况定点监测点”。研究生金亚里每天早上七点半准时抵达此处,承担PM2.5采集器的滤片更换和仪器保养任务。每天收回前一天采集的滤片之后,她必须立刻对滤片吸附的微粒进行重量测量和成分化验。楼顶的冬天寒气逼人,夏日阳光炙烤,北京的狂风时常呼啸,导致实验难以正常开展。不过,在参与重大观测时,我慢慢体会到这份工作的魅力,特别是清晨站在楼顶远眺时,苍穹一碧如洗,远方的山峦轮廓分明,内心感到十分愉悦,或许这就是我们环境领域工作者独有的幸运体验。

要准确衡量地方空气状况,挑选典型监测点非常关键,部分站点还要建在偏远、人烟稀少、出行困难的乡村地带。每次监测活动开始前,张远航和同事们都要亲赴现场,对上百个监测点逐一检查和评定。“不经实地考察,就没有资格谈论。”这是张远航团队遵循的根本原则。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质量综合实验计划,即PRIDE-PRD,在观测时段内,工作人员抵达位于广东开平郊外的监测点,该地点气候异常湿润,蚊虫繁衍,导致众多成员产生地域性不适反应,他们必须应对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挑战,并且每个人都要单独负责照管1到2套设备,执行数据收集和处理任务。户外检测时,设备常会损毁,他们须提前七天到达,并在七日内全力以赴完成装置与调试,务求准时顺利启用。张远航教授的博士生杨新平,自进入学校学习已过去一年半时间,期间她参与了三次重要的观测活动,关于这些经历的体会,她深有感触地表示:确保资料不中断且精确无误,是科研工作必须达成的目标,设备时常会出现不稳定状况,为了保障白天的观测数据能够连续记录,她们常常需要在头一天夜间加班加点对仪器进行细致调整,这种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也是她从各位导师那里学到的宝贵品质。

实地考察,同样也是学子们心心念念的学习环节。夜晚宁静,张远航团队的研讨室里经常挤满了学员,每天晚上都会在此举行数据商讨聚会。每位学员都要向导师们陈述最近的考察情况,彼此分享自己刚产生的构思。偶尔,也会邀请经验丰富的国内外学者向众人讲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学习过程中不明白的内容、实践中的疑难问题,都能够即时向学者们咨询。大家一致认为:进行实地考察更加认识到协作精神的关键作用,每次和各位老师、同学的意见交换都让人茅塞顿开,常常激发出意料之外的灵感。

守望蓝天,心而为民

北大环境人的根本宗旨是为国家需求服务,他们强调高校在科研工作中需要具备前瞻性的视野,同时要能精准锁定关键议题。早在九十年代初期,他们便率先提出了大气复合污染、PM2.5以及区域污染协同治理等议题和理念,这些主张如今已经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

我们最初的愿望是控制空气污染,以应对实际挑战。70年代,唐孝炎院士负责组织了兰州光化学烟雾的大规模实地考察。80年代,她负责组织了酸雨现象及酸沉降化学的调查研究。90年代,她负责组织了北京“蓝天计划”,并负责了北京空气质量达标策略等研究工作。张远航教授自2000年开始,从唐老师那里接过了工作,致力于处理珠三角长期存在的大气复合污染难题,他主导建立了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质量综合实验计划,也就是PRIDE-PRD,并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外场综合观测活动,通过这些努力,在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的理论研究方面获得了创新性的成果。二十余年间,该集体持续与地方行政单位保持密切联络,主动融合专业见解与官方方针,助力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打造了全国首个区域空气立体监测与预警系统,推动广东省构建了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技术样板,率先达成全国区域PM2.5年均值标准,成功化解了珠三角大气污染难题并促使空气质量稳步提升,树立了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典范。

2006年,为了履行“绿色奥运”的保证,朱彤教授主导启动了跨国合作计划“关注北京”(CARE-Beijing),携手二十家国内外学术机构超过一百名专家,对华北区域的大气状况实施全面监测,并与北京邻近的省市共同推进空气污染的集中整治。针对国内空气复杂污染的检测困境,张远航学者在2013年发起了全国大气超级站联合体,建立了大气监测前沿技术的沟通渠道。该团队凭借丰富的成功实践,打造了涵盖区域监测系统、污染源记录、预测预警方法以及区域整体决策等环节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技术框架,为国家和重点区域的空气质量提升提供支持,保障国家重大政治活动、重大赛事期间的空气质量稳定。该团队不仅致力于解决中国国内的大气污染难题,还在全球环境议题研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胡建信教授持续三十余年专注于臭氧层维护工作,曾获国家授予的“臭氧层防护杰出成就奖”最高荣誉,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纪念成立六十周年设立的臭氧层保护贡献奖,同时他凭借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中的卓越工作,与众多学者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殊荣

北京大学张远航团队_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_教师团队

二零一四年,张远航一行于河北省望都县着手进行区域大气污染的综合监测与科学探究活动

回想最初负责国家项目时的感受,胡敏表示:确实感到不小的压力,但团队同样怀抱十足的把握。朱彤补充说:华北地带的雾霾成因与跨区域输送,一直是学界高度关注的议题。虽然过程异常艰难,但大家绝对有决心完成这项工作,这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众多学子亲身实践课题研究,经历无数挑战,毕业后他们怀揣坚定责任感与崇高使命感,奔赴全国大气污染治理最前线,化作该行业的杰出人才。

敢于亮剑,不畏交锋

张远航团队经历了从最初摸索到快速前进的长期发展。国外在大气污染领域的探索和应对,基础比我们扎实。学科建设期间,必须专注投入,同时虚心借鉴他们的成功做法和先进方法。经过数十年的沉淀和几代人的奋斗,该团队已经能够自信地牵头实施跨国界的大型监测项目,并且拥有自主进行科研工作的实力。最初加入我们单位开展的研究活动,那些通常作为核心的外国研究人员还感到不太适应,对于北京环境治理项目(CARE-Bejing)的监测工作有些陌生,在数据共享等具体环节上,项目组人员与外籍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彼此间产生了一些分歧,经过一番沟通,张远航带领的课题组最终获得了对监测资料进行解析和撰写研究报告的优先处理权。那十二年以前的一段小小波折,朱彤老师看作是学术圈进步的关键节点。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_教师团队_北京大学张远航团队

2015年,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成员合影

我国的大气环境状况远比预想的更为错综,现有的诸多反应原理与国外的成熟化学理论都不能充分说明国内的污染现象,这对国内的研究人员构成了重大难题。所以,在中国进行具有本土特色的开拓性研究,涵盖研究途径和研究工具的革新,也一直是团队坚定不移的方向。我们已实现从追随到并肩的进步,接下来要持续加强,放眼全球,力求成为领域的前驱,成为国际协作中的核心伙伴和核心技术输出方。在探索奋斗中铸就的学术信念,是团队不断前行的动力支撑。

干净的空气是大家都要珍惜的资源,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公司以及每个社会成员一起努力。胡敏对中国治理空气污染的未来抱有乐观态度。治理措施的逐步实施、科研投入的持续增加、民众环保观念的进步等,都是达成水质清澈、天空湛蓝的重要条件。如今我们正处在探讨大气环境议题的黄金时期,能够亲眼目睹并直接投身于我国改革开放期间污染问题的治理,同样令人感到无比骄傲。而中国的污染难题,不只是污染成因的挑战,更是发展模式的考验。我们在应对这一挑战中的实践,也能为全球其他发展中经济体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榜样。

碧野展开鸭绿波光,白絮飘荡蔚蓝穹苍。许多拓荒者从青春年华到鬓角染霜,众多青年才俊从懵懂少年到学术翘楚,张远航团队的所有人均坚守治学根本,遵循家训,一丝不苟;从未忘记探索真理,艰辛求索,锐意革新;从未忘记教导责任,以身作则,耐心教导;从未忘记公共担当,守护环境,身体力行。他们一直坚持不懈地探索,毫不畏惧挑战,深信只要努力,再远的目标也能实现,未来必定能实现领先跨越的进程,也能看到碧水蓝天的美好景象。(文/校报记者 崔嘉楠 王庶)

(本文原载于北京大学校报1472期一、三版)

专题链接:“四有”好教师 “四个引路人”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