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中若有个性张扬者,切勿激化矛盾,促使他离职,我将分享将棘手成员转化为得力助手的实际策略
当在领导位置上工作时间较长时,会发觉最令人烦恼的,常常不是那些能力不足的成员,而是那些虽然有能力却难以相处的同事。他们常常会反驳意见,会延误工作,有时还会因为自认有才能而不遵守既定流程。坦白讲,起初也曾考虑过直接更换人员,但后来了解到更换成本过高,可能会打击团队积极性,而且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接下来我着手梳理个人思路使其条理化,逐步让几位难管的人转变为可以协同努力的同僚。
首先,我更倾向于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立刻发怒。当面对挑衅或明显的不配合时,我会给自己三分钟的缓冲时间,离开会议室,做几次深呼吸,仔细权衡此事的利弊和长远后果。保持冷静并非意味着软弱,而是为了将权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我的一位同伴小李小时,曾因领导动怒就责备部下而离开原来的工作单位,如今他在新组建的集体里,负责人总是先控制住自身状态,再依据客观情况沟通,整个集体更加信服,矛盾也变得稀少了。
接下来,制度需尽早确立且公开透明。部分领导者错误地认为无明确规范能体现宽容,实际上导致员工缺乏方向感,工作表现更不理想。我和同事张姐曾将工作职责、核心环节和奖惩标准汇编成单页"岗位保证函",在员工加入团队或职位变动时当面说明,同时将违规行为的应对机制公布出来。显而易见,一旦某个成员试图突破公认的范围,你只需平静指出这是集体认可的原则,那么在应对时就不会背负着偏袒特定对象的嫌疑。规章制度的真正意义并非束缚他人,而是维护那些勤恳工作之人的正当权益。
另外,不要将难管的人视为对手,要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再加以引导。比如我团队有个叫阿铭的技术人员,专业能力突出但交流不便,经常抵触产品部门的要求不配合。我没有采取强硬手段压制他,而是安排他负责一个需要新思路但进度有保障的课题,让他单独带领开发工作。另外,我在众人面前多表扬他的长处,私下里也明确告诉他哪些地方需要调整。过了一些时间,他懂得了在重要的集会场合变得沉稳,工作成果也更加连贯。他采用的办法很直白:发挥优势,规避不足,让自身才干为集体任务效力,不再单纯追求自我展示。
应对难缠之人时,表达方式比指责本身更有意义。我主张将批评分为两个阶段:首先陈述客观情况,然后说明其后果。避免使用激动人心的措辞,也不应在众人面前使其难堪。我的上级曾传授我一种方法,即将“你做得不对”转化为“我们这样做有何效果”,将个人行为与集体目标相联系,这样对方更能领会改进的方向。当下,需构建稳定的监督体系,制定具体可衡量的阶段性指标,每隔三到四个星期进行一次检视,这既为人员提供了提升空间,也具备明确依据,能够防止“口说无凭”的窘境。
奖赏与惩戒需兼顾。部分人误将激励等同于持续赞美,因而导致方向偏离,而单纯实施惩罚又可能引发情感伤害。我观察到行之有效的策略是将荣誉与规范相结合:在集体场合表彰达成核心任务者,并确保奖惩有据可查。如此既能令勤勉者获得动力,也能借助制度管束爱表现的特殊个体。须知,公正性远比言语激励更能平息团队波动。
管理的核心在于引导而非强制。组建团队首先要管好自身,自身的情绪、立场和公开表现都会被显著增强。作为领导者,需要具备足够的沉稳去化解细微矛盾,也要拥有足够的才智将争端转变为促进因素。我经常强调一个观点:制度必须严格,关怀必须温暖。把难缠之人看作可能的助力,而不是直接的对手,许多人会收起自己的锐气,当他们感受到公正对待并且得到信赖,团队的向心力就会增强。
归根结底,管理不存在通用的解决方案,不过始终行之有效的一条原则是:首先安抚心态,其次确立准则,最终通过职位安排和奖励机制将力量汇聚到团队共同目标上。可以将这些策略记录在个人制定的团队章程中,或者在下次工作表现评估时尝试融入具体的进步指标,既给予他人发展空间,也为规范提供依据。我确实采用过这种方法,也亲眼见证过那些桀骜不驯的人转变为值得信赖的队友,因此必须承认,这种策略比起单纯采用强硬手段或者完全不管要有效得多。
在集体中碰见过哪些种类的难缠人物?你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应对,谈谈你的具体做法和内心想法。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