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一岁的江运泰先生,是记者在东菱进行采访时最为难忘的对象。他谈到,自己离开原单位之后加入东菱,仅仅过去了十年时间,就让振动台的承载能力从五吨提升到了五十吨。他感到十分欣慰,因为有机会在世界振动领域的发展进程中,刻下了属于东菱的显著印记。有位朋友曾赠予他一副对联,上联是“离开岗位并非人生归途”,下联是“敢于开拓方可迎来晚年新生”。在东菱,他确实实现了这个目标。
江运泰志向得以实现,他面带春风,内心充满无比的欢欣。在东菱,像江运泰这样能够实现抱负的人并不少见。39岁的财务总监陈亚森之所以选择东菱,就是为了达成在其他地方无法达成的目标。在东菱,所有人都在脚踏实地地工作。50吨振动台的研发经费完全依靠自筹,如果只是坐等国家项目拨款,那么研发的良机就会丧失。
为什么东菱这个舞台会如此吸引人?
体制,还是体制。
东菱是一家私营企业,它善于利用自身机制上的弹性,着力清除制约创新的体制难题。公司真正成为技术革新的主导力量,将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直接响应市场需要,减少了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并且对创新人才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广阔的施展平台。
东菱的总工程师陈俊,是国产首个数字式开关型功率放大器的开发者,也是这项核心技术的关键持有者。他最初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后来加入东菱,陆续研发了160千瓦、240千瓦、300千瓦、480千瓦以及700千瓦的数字功率放大器,其技术实力在国内同类产品中极为突出。陈俊向笔者透露,正是东菱直接面向市场的灵活运作方式,点燃了他的创新热情。过去在原单位,新产品的问世必须经过内部逐级审核,等批文到手时往往已过去一年,市场良机早已错失。现在在东菱这边,用户所需的产品从下单到最终使用,全程耗时不超过三个月。
王孝忠总裁曾有过一番精辟论述,振动领域属于偏门,物资条件较为匮乏,专业人才更是难得。东菱能够获得如今的成绩,关键在于为每一株优质幼苗都提供了适宜成长的沃土。这构成了东菱最根本的竞争优势
东菱凭借其渴求贤才、善用人才的用人理念,又得益于其灵活高效的体制特点,吸引了许多国内顶尖学者前来效力,还陆续吸纳了一批拥有美国留学背景的博士等高学历人才,最终打造了一支能够攻克技术难关的研发队伍。东菱公司现有员工300名,其中100人从事研发工作,企业深度介入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广泛应用于企业实践,实现了产学研的紧密协作,科研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并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效益。
汇聚了优秀人才,还需着力培育人才,以此储备长远发展动力。东菱公司与西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及科研院所深入实施了多样化的产学研结合项目,现在公司平台上,获得大专、本科或硕士学历的员工数量,已占总员工数的二十分之四。
由于制度革新充分激发了人才活力,东菱得以从八名员工八万元资本起家,不仅突破了海外技术壁垒,重塑了全球振动产业竞争态势,更自豪地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准。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