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床指的是河流谷底被水覆盖的区域,其范围会随着水位高低而变动。河床的形状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包括地形特征、地质构造、土壤性质以及水流对河床的侵蚀、物质运输和沉积作用。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河床可以分为平原河槽和山区河槽两种类型。河床在平地水道里,通常把干涸季节水流流过的河床叫做“干涸河床”,有时也叫做“根本河床”或“中心河床”;汛期水流漫流到两边地面上,构成非常宽阔的河床,叫做“汛期河床”。
山区河道坡度陡峭,水流湍急,旱季时河床状况通常变化不大;汛期时河里常裹挟着许多推移质,在支流与溪流入口处堆积形成扇形地,或者在河曲部位沉淀,构成河道的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河床在水流影响下会形成两种地貌类型,一种是侵蚀地貌,另一种是堆积地貌。侵蚀地貌包括深槽、壶穴、岩槛和深切曲流。当水流侵蚀力增强时,河床会被冲刷出深槽。在构造破碎的区域,节理发育,加上湍急水流的冲刷,会形成深穴,这种地貌称为壶穴,深度有时能达到六七米。岩槛是横跨在河床底部上凸的坚硬岩石构成的坡坎,通常伴随着瀑布或跌水的出现。由于地壳抬升,深切到基岩之中的曲流称深切曲流 。
河床沉积形态包括河床拓宽时形成的浅滩,分布在河岸的边滩,以及位于河中心的心滩,心滩在枯水期会露出水面,中水期以上露出水面的则称为江心洲。沿岸呈狭长条带状分布的沙滩叫做沙嘴。边滩经过生长和发育,会演变成河漫滩。河漫滩上因为动力条件的改变,会形成多种类型的微地貌特征。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