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北京冬奥会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受疫情因素影响,此次冬奥会实施观众预约入场制度。因此,北京冬奥会缺少了可观门票收益。这让人们产生疑问,北京冬奥会是否能够盈利?
奥运会亏损很常见
回顾历史能够发现,亏钱举办奥运会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
巴西里约奥运会造成了200亿美元的重大损失,折合人民币约133亿元,而且即便投入了如此巨额资金,里约奥运会的场馆设施、居住条件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缺陷。
那届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体育盛事,因为公共卫生危机导致经济效益大幅缩水,亏损状况变得格外突出,根据相关资料,赛事最终造成了高达六十四亿美元的资金缺口,折合人民币大约是四百零五亿元。
这让人感到不安,北京冬奥会同样在疫情中举行,恐怕会重蹈日本冬奥会的覆辙。
无需过分忧虑这个情况。实际上,我国曾经有过成功运作奥运会并实现收支平衡的先例。此外,北京冬奥会坚持奉行“绿色、开放、共享、廉洁”的赛事宗旨,显著控制了开支规模。
用更少的钱,办更好的活动
秉持节省开支的奥运理念,北京冬奥会公布的整体开销达三十九亿美金。
其中,15.6亿美元是赛事运作的开支,用于举办奥运会期间的医疗、人员配备、交通和通讯等费用。
剩余的15.1亿美元属于非组委会的投资经费,主要用于场馆及冬奥村等设施的建设。为控制这部分开支,我国未新建场馆,而是对既有体育设施进行了翻新。
冬奥会的十二个场馆里,相当一部分源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已建成的场馆,或是首都体育馆这类原有设施,经过重新修缮得以使用,因此有效控制了建设成本。
此外,国内也运用了租赁设备器材来替代直接购置的途径,这样便降低了购买成本、存储开销等费用。
值得提出的是,北京冬奥会在非组委会投资方面,有创新地吸纳了社会投资,不同于以往完全由政府负责费用的情况。
比如,冬奥村由房地产商负责建造,赛后会转变为人才公寓、商业中心以及体育文化园区。又如,冬奥会的许多项目会由企业负责管理,改造成滑雪场、旅游住宿和训练基地等。
这一行动,既削减了成本,又让冬奥设施得以持续使用,避免将来闲置。
收入也不少
奥运会的主要资金来源有多个方面,其中包括国际电视转播权带来的收益,还有来自国内外赞助商的经济支持,同时门票销售和奥运相关商品的销售也是重要的收入渠道。
其中,门票钱自然是打了水漂。但其他收入一点也不少。
电视转播成本通常占整体收益将近一半的比例。依据冬奥会管理机构公布的收支规划,国际企业赞助所得为一亿六千万美元,国内企业赞助所得为六亿六千万美元,品牌授权商品销售收入为八千万美元。
此外据山西证券预计,冬奥会周边项目收入也能有25亿元。
整体来看,本次北京冬奥会的收入一点也不少。
展现大国实力
而且,比起赚钱,我国这次举办冬奥会有更高的意义。
首先,自然是为了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本国声望。
接下来,这届奥运会向全球展示了真实的中国形象,一个致力于和平发展、秉持友好态度、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有助于减少国家间的误解。
此次冬季奥运会再次促进了我国冰雪运动的进步,已有三亿以上民众投身其中。
在冬奥会的鼓舞下,我国成功解决了诸多滑雪装备难题,并且掌握了人工造雪技术。
由此可见,北京冬奥会在我国具有非凡的重要性,其价值无法用经济利益来评估。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