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被誉为“飞将军”,无疑是一位非凡的人才,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他为何饱受争议,为何难以获得封侯,为何出征不利最终选择自尽,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呢?我们在此不深入探讨其他种种复杂因素,仅就人才发展过程中团队协作的问题进行一番剖析。
篆刻:韩志强
通常情况下,人的能力提升要经历几个主要时期,首先是基础能力的逐步增强,接着是稳步前进时人际关系的拓展,然后是迅猛上升阶段做出显著贡献,再之后是成就斐然声名显赫,最后进入能力逐步下降或退出舞台的阶段。
人的能力素质需求会因成长时期不同而变化,基础的成功关键点也存在差异。比如在起步阶段或稳定发展时期,核心任务是获取知识财富和建立人际网络,重要条件包括尝试意识、知识吸收快慢及学习技巧等。进入高速成长阶段后,不仅需要突出的能力水平和强烈的上进心,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才能,尤其是团队配合方面的能力。在事业最鼎盛的时期,或者从高速成长阶段迈向巅峰的过程中,对领导能力,特别是团队配合水平的要求会显著提高。这是由于此时,无论从个人职业发展角度,还是社会与组织层面期待,都希望你能充分运用团队力量,凝聚并带领相关队伍达成整体目标,而不再强调个人表现和突出。
历史上此类得失案例屡见不鲜。以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为例,一方势单力薄,一方兵强马壮,结果却胜负易位,这是何故?根据刘邦的自我剖析,他坦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民众供应粮草,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个范增却不能重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缘由。项羽在几乎成为孤家寡人的情况下,曾向刘邦发起单挑的挑战:天下纷乱好几年,只不过是因为我们两个人啊。希望能和汉王比试,一决高下。刘邦的回应是:我宁愿比试智谋,而不愿比试武力。最终,那位号称“力能扛山,气吞寰宇”的西楚霸王项羽陷入绝境,最终选择在乌江畔结束生命。
很多人觉得项羽具备古代豪杰的风范,而刘邦却缺少壮士的特质。这种看法显然很守旧。刘邦之所以能击败项羽,关键在于他作为当时新兴力量的代表,格外看重集体的重要性,擅长联合各方杰出人才,充分运用团队的能力,由此产生了个人无法企及的人才汇聚倍增效果,这才是核心所在。
团队配合涵盖诸多层面。它既是明确职责、相互支持、凝聚一致、协同行动的体现,也是体现引领、辅助、安排、引导的内涵。作为团队负责人,他必须完成许多任务以达成组织目的,需要协调各种行动来提升团队表现,比如准确领会组织方向从而明确团队方向,让团队形成规范体系,获取团队运作必需的条件,扫除团队运作的阻碍,引导并协助成员完成个人职责,增强他们为团队付出的价值,与团队整体协作,更有效地分配并使用公共资源来达成团队和组织的目的,等等。随着社会进步和团体结构日趋完善,团队合作的必要性及其影响无疑持续增强。
自汉武帝以来,国家推行“罢黜诸子,独尊孔道”的治国方略,社会慢慢步入“折中之道”的范畴。这种“折中之道”的核心,就是强调集体配合意识。汉武帝时期,国家基本克服了往昔的分裂割据、诸侯纷争的状态,开始迈向统一局面。尽管匈奴单于等少数族裔仍有侵扰行为,但大体上已非社会的主要冲突点。当那个时期展开,儒学地位极高,中庸之道广为流传,社会层级分明且律法严明,集体合作备受推崇。正因如此,汉文帝才对李广表示惋惜,感叹道:实在可惜,你出生太晚!倘若活在汉高祖(刘邦)当政的年代,想要封侯拜将根本不费吹灰之力!
当今社会注重团队协作,不论企业还是科研机构都强调合作精神。职场中众多经理人经历起伏,成功者终究是少数;人才发展的各个领域,有很多勇于攀登的人,但最终达到顶峰的却非常稀少。因此,每个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若想顺利达到事业高峰、获得成就,就必须防止遭遇“李广”那样的失败。
人的性情左右着人生的际遇,这一人生哲理确有几分真谛。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环境能够造就杰出人物,这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魏征曾向唐太宗进言:“识别人的能力,自古以来就是件困难的事,……但在动荡年代只求才能,不必顾及品行。到了安定时期,必须德才兼备,才能够委以重任。”李广的问题主要在于性情,并非品行方面,但他的影响同样深远。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